人们常说,知识就是财富,科技强国。一张货真价实的博士文凭,就意味着是某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见证。
拥有一张博士文凭,即拥有了一种市场竞争实力,拥有了一把开启人生美好前景之门的钥匙。
虽然博士是高文凭的象征,且国家对博士生人才的引进存在很多优惠政策。
但,你真的适合读博士吗?
这是每一个面临读博的学生甚至开始读博的学生的困惑。
博士的基本概念
博士:在美国叫Doctor of Philosophy degree,简称Ph.D.,是最高学位。
读一个博士需要做两件事:一是完全掌握一个科研领域,二是在这个领域开创新理论。
1、掌握一个科研领域
要通读所有这个领域的文献。一般开始时是看书,然后要找学术期刊杂志,会议论文和研究报告。
一般在读博之前,学校会有一些方法来考核你对某一个领域地掌握情况,比如要有相关专业本科或者硕士学位。
然后,为了证明对本专业的了解,你需要修研究生专业课程,通过考试并确获得较高的平均分。
最后还要通过一个评委会的考核(博士中期考核),评委都是博士。
2、开创新理论
博士和其它学位的本质区别就是一个字:科研(Research)。
要开创一个理论,学生必须探索,调查,思考,总结。学术界用“科研”来表示这种行为。
“科研”经常暗示着要“实验”,但是科研绝不仅仅实验,还要解释和深层理解。
要获得博士学位,必须要写博士论文,并且通过博士论文口头答辩。
问自己几个问题
决定是否要读博士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1、你想做科研工作吗?
你要考虑你的长期目标,因为PhD是训练你的科研能力。如果将来不做科研,博士不适合你。
2、你想进高校工作吗?
博士是进入高校任教的必要条件。
3、你有足够的能力吗?
评价一下自己是否有下述能力:
智力:显然。
时间:往往比你想想的要长,你能承受吗?
创造力:读博需要你用新的思路看待问题。问问自己喜欢“脑筋急转弯”吗?
好奇心:你是不是强烈的想知道周围事物背后的规律?
适应能力:读博常会出乎意料的困难,你能忍受郁闷吗?能忍受住找没人知道的答案时的枯燥吗?
自我驱动:教授不会告诉你怎么做,你能自己给自己长期科研的动力吗?
竞争能力:你将与最聪明的人共事,别人会将你与这些人比较,你扛得住吗?
成熟:读博时间大部分由你自己支配,你要自己安排自己的日程。
浅谈读博经验
看多了本科生的此类问题——考研还是工作?
几年后发现自己又要面临这个问题的困扰——考博或者工作?人生总是充满了选择,选择也是困难的。
博士是一个文凭,更是一种经历。当前社会上有不少人在妖魔化博士群体,尤其是女博士。
事实上真的就那么恐怖吗?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读博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节奏和轨迹,比如恋爱、婚姻和家庭。
有的时候,鱼和熊掌的确不可得兼,这是事实。所以大多数博士在毕业后都会多多少少有些尴尬,来自情感的、家庭的、工作的,等等。
读博可能会加重取舍之间的难度。
有人认为,读完博士,工作等等可选择的余地更大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博士阶段着重培养的是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进行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
当然,除了这些,读博的好处大家也是耳闻能详的。
读博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很奢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在这期间,可以积累许多资源,名师同学很多宝贵财富都是可以拥有的。
毕业之后,如果选择一个中等城市或者发展中的学校或单位,那么可能意味着你会瞬间拥有别人奋斗10几年才能拥有的东西。
比如各种津贴补助、比如房子,或者配偶的工作,都能得到解决,生活会有明显提高。
对于留学生而言,各大一线城市对留学生博士引进政策的优惠力度更大。